五眼果树皮(中药材)
收藏
|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五眼果树皮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urtt et Hill.的树皮。树皮全年可采,晒干或熬膏。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中药名称五眼果树皮
中药学名(拉丁名)
别 名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科漆树科
分布区域、产于安徽、浙江、江西
来源
本品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urtt et Hill.的树皮。(《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入药部位
皮
采收加工
树皮全年可采,晒干或熬膏。(《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味酸、涩,性凉。(《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祛湿,杀虫。(《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疮疡,烫火伤,阴囊湿疹,痢疾,白带,疥癣。(《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①治烫伤:酸枣树二重皮180g,虎杖根60g,毛冬青根二重皮60g。水煎去渣,浓缩成膏,涂患处。
②治白带:酸枣树根或茎二重皮18-30g。水煎和猪脚1个或冰糖适量,炖服。
③治胃下垂:酸枣树二重皮30g,红糖适量。开水冲泡后,炖服。(1-3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④治疗细菌性痢疾:取南酸枣树二层皮125g,水煎2次,混合浓缩成100ml,每日2次,每次服50ml,重症可每次服100ml。并用50-100ml,保留灌肠。治疗60例(急性52例,慢性8例),均治愈(腹痛、脓血便消失,大便次数每日1-2次,成形,大便常规镜检阴性或脓细胞0-2/高倍,乙状结肠镜检阴性)。治愈日数平均4.12d,最短1d,最长15d。据临床观察,单独口服不如并用灌肠者奏效快、疗程短。慢性细菌性痢疾症状虽易消失,但肠转为阴性较为缓慢,故宜口服灌肠并用之。
⑤治疗烧伤:用五眼果树二层皮(内皮)500-1000g,加水5L。煎4-5h后过滤弃渣,再浓煎成500ml。烧伤的创面鲜用1%。高锰酸钾液或生理盐水清洗,然后涂药,每日1-2次,涂药后疮面暴露;以后视情况每1-2d涂药1次。感染创面应除去痂皮,清洗局部后撒适量黄连粉,每日涂药1-3次。共治疗196例,烧伤面积最大达45%,均治愈,治Ⅲ度烧伤只用15d即愈。
相关论述
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凉,味涩。”
2.《广西中草药》:“味酸涩,性寒。”
3.《全国中草药汇编》:“酸、涩,凉。”
4.《福建药物志》:“甘、酸,平。”
5.《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收敛止痛。用于烫伤。”
6.《广西中草药》:“清热毒,杀虫收敛。”
7.《全国中草药汇编》:“止血。主治外伤出血,牛皮癣。”
8.《福建药物志》:“收敛,去腐。主治痢疾,胃下垂,白带,阴囊湿疹,疮疡溃烂,跌打损伤。”
原标题:五眼果树皮词条标签:南酸枣,五眼果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