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榧(中药材)
收藏
|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血榧为三尖杉科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 f.的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产于中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药名称血榧
中药学名(拉丁名)
别 名榧子
所属功效类驱虫药
科三尖杉科
分布区域产于中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
来源
本品为三尖杉科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 f.的种子。(《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中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味甘、涩,性平。归肺、大肠经。(《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驱虫消积,消费止咳。(《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食积腹胀,小儿疳积,虫积,肺燥咳嗽。(《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炒熟食。(《中华本草》)
用药禁忌
便溏者慎服。(《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①治食积:(三尖杉)种子7枚。研粉用开水吞服,每日1次,连服7d。(《湖南药物志》)
②治咽喉肿痛:三尖杉种子、三匹风、桂花根、射干各10g。水煎服。
③治跌打损伤:三尖杉种子、石枣子、麦冬、淫羊藿各10g。水煎服。(2-3方出自《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药志》1962年版:“性微温,味甘、涩,无毒;入肺、大肠二经。”
2.《安徽中草药》:“性平,味甘、涩。”
3.《四川中药志》1962年版:“杀虫,润肺,疗痣,消积。治诸虫积蛊毒、咳嗽、痔漏及小儿疳积黄瘦等症。”
4.《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食积,驱蛔虫。”
原标题:血榧词条标签:三尖杉,血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