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太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右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帝曰:间气何如?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本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推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于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为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ruò,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感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情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为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
肝 心 脾 肺 肾
方位 东方 南方 中央 西方 北方
生 风 热 湿 燥 寒
生 木 火 土 金 水
生 酸 苦 甘 辛 咸
生 肝 心 脾 肺 肾
生 筋 血 肉 皮毛 骨
生 心 脾 肺 肾 肝
在天 风 热 湿 燥 寒
在地 木 火 土 金 水
在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在气 柔 息 充 成 坚
在藏 肝 心 脾 肺 肾
其性 暄 暑 静兼 凉 凛
其德 和 显 濡 清 寒
其用 动 躁 化 固 藏
其色 苍 赤 黄 白 黑
其化 荣 茂 盈 敛 肃
其虫 毛 羽 倮 介 鳞
其政 散 明 谧 劲 静
其令 宣发 郁蒸 云雨 雾露 霰雪
其变 摧拉 火烁 注 肃杀 凝冽
其眚 陨 燔焫ruò 淫溃 苍落 冰雹
其味 酸 苦 甘 辛 咸
其志 怒 喜 思 忧 恐
恕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 思伤脾怒胜思 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思胜恐
风伤肝燥胜风 热伤气寒胜热 湿伤肉风胜湿 热皮毛寒胜热 寒伤血燥胜寒
酸伤筋辛胜酸 苦伤气咸胜苦 甘伤脾酸胜甘 辛皮毛苦胜辛 咸伤血甘胜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