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椒(中药材) 收藏 | 0

发布时间: 2024-01-05 12:06:45
A+ A- 关灯 听书

野花椒(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野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的果实。7-8月采收成熟的果实,除去杂质,晒干。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广西、云南、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河南、甘肃等地。

中药名称野花椒
中药学名(拉丁名)FRUCTUS ZANTHOXYLI SIMULANTIS
别 名
所属功效类温里药
科芸香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的果实。(《中华本草》)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及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的干燥成熟果实。(《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

分布产地
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广西、云南、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河南、甘肃等地。

入药部位
果实及种子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成熟的果实,除去杂质,晒干。(《中华本草》)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阴干。(《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

药材性状
分果球形,常1-2个集生,每一分果沿腹背缝线开裂达基部,直径6-7mm。表面褐红色,密集凸起的小油腺点。基部延长为子房柄,长约2.5mm,中部直径约1mm,具纵皱纹。种子卵球形,长4-4.5mm,直径3.5-4mm,黑色,光亮,基部种阜嵌入状。果皮质韧。气淡,味苦、凉;微麻而辣。(《中华本草》)

本品呈圆球形或扁球形,直径3-5mm,外表面红褐色至暗紫色,有凸起的油点,顶端沿腹缝线开裂至基部成二瓣,基部残存长2-5mm小果柄,内表面类白色至黄白色,光滑。种子卵圆形,黑色,有光泽;一端微凹,可见白色的点状种脐,直径约3mm。气香,味辛麻。(《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

性味归经
辛,温,小毒。(《中华本草》)

辛、微苦,温;小毒。归脾、胃经。(《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

药材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中华本草》)

温中燥湿,散寒止痛,驱虫止痒。(《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

药材主治
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蛔虫腹痛,湿疹,皮肤瘙痒,阴痒,龋齿疼痛。(《中华本草》)

用于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虫腹痛,龋齿,牙痛,湿疹。(《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粉,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研末调敷。(《中华本草》)

6-9g;研末,1-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浸酒外搽。(《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

用药禁忌
妇女哺乳期慎服。(《中华本草》)

孕妇慎服。(《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壁厚约2μm,细胞内不含色素,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2列,富含棕色色素块。中果皮分布有20个左右的大型油室,类圆形,直径175-400μm,维管束约25个。薄壁细胞含较多草酸钙簇晶及少量的方晶。内果皮为2-5列木化厚壁细胞,外侧1-2列细胞有时较大,切向延长,长径100-200μm,孔沟清晰,内方1-3列细胞椭圆形或近圆形。(《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1.治脘腹寒痛,寒湿吐泻:野花椒果壳3-6g,干姜6g,吴茱萸6g。水煎服。

2.治蛔虫腹痛、呕吐:野花椒果壳6g,乌梅15-30g.水煎服.

3.治寒饮咳喘:野花椒果壳或种子3g,细辛1.5-3g,干姜6g,五味子5g(打碎)。水煎,分次缓服。(1-3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4.治风寒湿痹及膝痛:野花椒根、茎、果实煎汁洗澡。(江西《草药手册》)

5.回乳:野花椒果壳9-15g。煎水兑糖服,连服2d。

6.治脂溢性皮炎:野花椒果壳(炒)60g,铜绿(炒)、轻粉、枯矾各30g。研细末。香油调搽,每日2-3次。(5-6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7.治湿疹、皮肤瘙痒:野花椒果、明矾各9g,苦参30g,地肤子15g。水煎熏洗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散寒除湿,健胃,驱虫,止泻。”

2.《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脘腹寒痛,吐泻及蛔虫痛。”

3.《湖南药物志》:“治寒湿吐泻,寒饮咳喘,脂溢性皮炎,回乳。”

4.《全国中草药汇编》:“温中止痛。治胃痛,湿疹,皮肤瘙痒,龋齿疼痛。”

原标题:野花椒词条标签:野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