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及草(中药材)
收藏
|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黑及草为龙胆科植物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 Don的全草。6-8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主产于贵州、云南、西藏。
中药名称黑及草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HALENIAE ELLIPTICAE
别 名黑耳草、阿小根、龙胆
所属功效类利水渗湿药
科龙胆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贵州、云南、西藏。
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 Don的全草。(《中华本草》)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 Don的干燥地上部分。(《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分布产地
主产于贵州、云南、西藏。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6-8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中华本草》)
秋季花期采收,洗净,晾干水气,切段,揉搓出香气,阴干。(《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药材性状
茎长0.4-4.8cm,直径1-3mm,表面绿色至黄绿色,具微翅,节上有对生残叶;断面中空。叶暗绿色,皱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3.5cm,宽0.6-1.2cm,全缘,有3条明显的纵脉;无柄。聚伞花序,花皱缩,花梗细长,长0.2-2cm;花萼绿色,4深裂;花冠蓝色或浅黄棕色,4深裂,基部有距。体轻,质软。气微,味苦、微涩。以色黄绿、叶色暗绿、味苦者为佳。(《中华本草》)
本品呈长短不等的短节。茎长0.4-4.8cm,直径1-3mm,中空,表面绿色,微具翅,节上有对生残叶柄。叶暗绿色,皱缩易碎,完整的叶为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3.3cm,宽0.6-1.2cm,无柄,全缘,叶背有三条明显的纵脉。花皱缩,花冠蓝色或浅黄棕色,花梗细长,0.2-2cm;萼4深裂,绿色,花冠4深裂,基部具4距。体轻,质软。气微,味苦,微涩。(《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性味归经
苦,寒。(《中华本草》)
苦,寒。(《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疏风止痛。(《中华本草》)
清热利湿,平肝利胆。(《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药材主治
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肠胃炎,流感,咽喉痛,牙痛,脉管炎,外伤感染发热,中暑腹痛,外伤出血。(《中华本草》)
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头晕头痛,牙痛。(《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炖肉食。外用:适量,捣敷。(《中华本草》)
9-15g,配方用。(《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贮藏保存
置阴凉干燥处。(《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层,方形或扁平长方形,排列整齐,周边有翅两对,由表皮延伸而成。皮层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切向延长。内皮层为一列较整齐的长方形细胞组成,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为一列薄壁细胞,切向延长。维管束双韧型。形成层明显。外侧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宽广,围成完整较厚的环带,木纤维多角形,木化,壁厚,内侧韧皮部明显。髓腔较大。粉末黄绿色。纤维多见,有两种,一种壁稍薄者,直径15-23μm;另一种壁较厚者,直径19μm。导管多为螺纹,直径22μm,梯纹少见。薄壁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密布气孔,不等式;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气孔小,不等式。(《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中药配伍
1.治风热头晕:黑及草15-24g,炖肉吃。
2.治中暑腹痛:黑及草30g。煎服。(1-2方出自《贵州草药》)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切段。(《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晶珠本草》:“治头痛,骨痛,发热。”
2.《贵州草药》:“疏风,清暑,镇痛。治风热头晕,中暑腹痛。”
3.《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燥湿,健胃,止痛。主治黄疸,胃炎。研末调成软膏治鼻炎效佳。”
4.《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湿,平肝利胆。主治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胃炎,头晕头痛,牙痛。”
5.《云南中草药》:“清肝利胆,燥湿驱虫。主治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虚火牙痛,急性胃炎,蛔虫症。”
6.《中国民族药志》:“主治风湿,腰痛(傈傈族)。发热性疾病(佤族)。”
7.《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清热解毒,舒肝利胆。主冶急、慢性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肠胃炎,感冒发烧,流感,咽喉痛,牙痛。”
原标题:黑及草词条标签:椭圆叶花锚,黑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