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板草(中药材)
收藏
|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鸭脚板草为毛茛科植物扬子毛茛Ranunculus sieboldii Miq.的全草。春、夏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福建、陕西、甘肃等地。
中药名称鸭脚板草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RANUNCULI SIEBOLDII
别 名辣子草、野芹菜、水辣菜
所属功效类
拔毒生肌药
科毛茛科
分布区域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扬子毛茛Ranunculus sieboldii Miq.的全草。(《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福建、陕西、甘肃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中华本草》)
药材性状
茎下部节常生根;表面密生伸展的白色或淡黄色柔毛。叶片圆肾形至宽卵形,长2-5cm,宽3-6cm,下面密生柔毛;叶柄长2-5cm。花对叶单生,具长梗;萼片5,反曲;花瓣5,近椭圆形,长达7mm。气微,味辛,微苦。(《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毒。(《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除痰截疟,解毒消肿。(《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疟疾,瘿肿,毒疮,跌打损伤。(《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内服:煎汤,3-9g。(《中华本草》)
用药禁忌
多作外用,内服宜慎。(《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①截疟:发疟前以鸭脚板草嫩枝叶捣包脉筋(前臂内侧接腕处,也可包命门),但应以布垫之,包的时间不可太久。
②治毒疮或跌伤出血:鸭脚板草嫩茎叶捣烂,包伤口上,可以拔脓除毒,止血生肌。但不能敷在未伤的皮肤上,否则刺激起泡。
③治跌伤未破皮者:鸭脚板草少量,合酒涂揉之。(选方出《重庆草药》)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恶疮,包鱼口,外治蛇咬。
2.《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
3.《重庆草药》:可以截疟。
4.《湖南药物志》:治瘿肿。
原标题:鸭脚板草词条标签:扬子毛茛,鸭脚板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