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木皮(中药材)
收藏
|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梨木皮为蔷薇科植物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沙梨Pyrus pyrifolia (Burm. f.) Nakai,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等的树皮。春、秋季节均可剥皮。春季由于树液流动,皮层容易剥落,但质量较差;秋季8-9月采剥,则品质较优。在成龄树上剥皮可采用环状剥皮或一定面积条状剥皮,将剥下的树皮,按规格的宽度截成条状,晒干。产于河北、山东、山西、辽宁、河南、陕西、青海、甘肃等地。
中药名称梨木皮
中药学名(拉丁名)Cortex Pyri Bretschneideri
别 名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科蔷薇科
分布区域、产于河北、山东、山西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白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沙梨Pyrus pyrifolia (Burm. f.) Nakai,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等的树皮。(《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河北、山东、山西、辽宁、河南、陕西、青海、甘肃等地。
入药部位
皮
采收加工
春、秋季节均可剥皮。春季由于树液流动,皮层容易剥落,但质量较差;秋季8-9月采剥,则品质较优。在成龄树上剥皮可采用环状剥皮或一定面积条状剥皮,将剥下的树皮,按规格的宽度截成条状,晒干。(《中华本草》)
药材性状
树皮呈卷筒状,槽状或不规则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3mm。外表面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较大突起的皮孔;内表面棕色或棕黄色,较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气微,味苦涩。(《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热病发热,疮癣。(《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每次3g。(《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治伤寒温疫,已发未发:用梨木皮、大甘草各一两,黄秫谷一合(为未),锅底煤一钱。每服三钱,白汤下,日二服。(《纲目》引《简易方论》)
相关论述
1.《纲目》:“解伤寒时气。”
2.《医学入门·本草》:“治疮癣疥癞甚效。”
3.《药性考》:“能疗瘟疫,霍乱气冒。”
原标题:梨木皮词条标签:白梨,梨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