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红芪(中药材)
收藏
|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炙红芪为红芪的炮制加工品。主产于甘肃岷县、岩昌、武都、临潭等地。
中药名称炙红芪
中药学名(拉丁名)HEDYSARI RADIX PRAEPARATA CUM MELLE
别 名
所属功效类
补虚药
科豆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甘肃岷县、岩昌、武都
来源
本品为红芪的炮制加工品。(《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甘肃岷县、岩昌、武都、临潭等地。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4-1.5cm,厚0.2-0.4cm。外表皮红棕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和残留少数支根痕。切面皮部浅黄色,形成层环浅棕色,木质部浅黄棕色至浅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嚼之有豆腥味。(《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甘,温。归肺、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补中益气。(《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9-30g。(《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芪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丙酮(1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炮制
取红芪片,照蜜炙法(通则0213)炒至不粘手。(《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
秦药
原标题:炙红芪词条标签:多序岩黄耆,炙红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