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豆根
爬山豆根
1102
《中药大辞典》:爬山豆根
拼音Pá Shān Dòu Gēn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豆科植物三棱枝杭子梢的根。夏、秋采收。
原形态三棱枝杭子梢,又名:三棱草、山落花生、大发表、野蚕豆根、三棱梢爬山豆。
小灌木,高60~120厘米。小枝三棱形,无毛。叶互生;小叶3,长椭圆形,长4.5~8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近圆形,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毛,侧生小叶较小;叶柄有翅,小叶柄密被白毛;托叶宿存,披针形。急尖,基部下延。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有棱,被短柔毛;苞片宿存,线状披针形;萼钟形,外面密被白色长毛,先端5齿裂;下面1枚较长;花冠黄色,长8~10毫米,旗瓣卵圆形,龙骨瓣急尖,向内直角弯曲。荚果斜椭圆形,长7毫米,全部被毛。花期8~9月。
生境分部生山坡林下或草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涩微甘。”
功能主治治肠炎,痢疾,肠风下血,肾炎,风湿痛,跌打损伤。
《贵州民间药物》:”解热,止血。治高热,赤痢,肠风下血,吹乳,跌打损伤,月家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赤痢:爬山豆根、红糖各五钱。同炒焦,煎水服。
②治肠风下血:爬山豆根一两,茜草三钱。煎甜酒水服。
③治吹乳:爬山豆根一两。捣绒,炒热外敷乳上。
④治跌打损伤:爬山豆根一两,捣烂,加童便少许,拌匀敷患处。(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风寒外感,皮肤病: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⑥治赤痢,肠炎,肾炎:大发表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⑦治风湿性关节炎:大发表根一两。泡酒服。(⑤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爬山豆根
拼音Pá Shān Dòu Gēn
英文名Root of Threeangleabranch Clovershrub
别名大发表、野蚕虫根、见水消、三楞金刚、松漏争。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三棱枝杭子梢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mpylotropis trigonoclada(Franch.)Schindl.[Lespedeza trigonoclada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三棱枝杭子梢 小灌木,高60-120cm。小枝三棱形,无毛。托叶宿存,膜质,无毛,斜披针形;三出复叶,互生;叶柄有翅,长1.5-4.5cm,宽1-3cm;小叶坚纸质,长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圆形或微缺有细尖,基部近圆形,下面被白色长硬毛,侧面小叶长3-8.5cm,宽0.8-2.5cm,顶端小叶稍大。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细长,有棱,长10-17cm,被短柔毛;花梗细长;苞片宿存,线状披针形,长5-10mm;花萼宽钟形,被黄色长硬毛,萼齿5,披针形,急尖,下1个较长;花冠蝶形,黄色,长8-10mm,旗瓣卵圆形,较翼瓣稍短,龙骨瓣急尖,弯曲。荚果斜椭圆形,长约7mm,宽约4mm,被毛。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辛;涩;微甘;平
归经肝;大肠;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主感冒发热;湿热痢疾;黄疸;肠风下血;风湿痹痛;水肿;跌打损伤;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贵州民间药物》:解热,止血。治高热,赤痢,肠风下血,吹乳,跌打损伤,月家病。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