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兔耳风
青兔耳风
1127
《全国中草药汇编》:青兔耳风
拼音Qīnɡ Tù ěr Fēnɡ
别名走马胎、青毛走马胎、肺心草、罗汉草、血筋草
来源菊科兔耳风属植物红脉兔耳风Ainsliaea rubinervis Chang,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去杂质晒干。
性味苦、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咳,止痛。用于风寒咳嗽,头痛,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外用治淋巴结结核,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1~3钱,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干品研粉,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孕妇及热症咳嗽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青兔耳风
拼音Qīnɡ Tù ěr Fēnɡ
别名走马丹(《峨嵋药植》),紫背金牛、紫背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罗汉草、走马胎、土兔耳风、血筋草(《四川中药志》)。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脉兔耳风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20~60厘米。根茎匍匐,须根多,较长。叶基生,通常5~7;叶柄长约3~11厘米,有棕色绒毛;叶片卵状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尖,全缘或呈疏波状,基部心脏形,叶脉较显着,上面绿色,下面紫红色,两面及边缘皆具棕色绒毛。头状花序排列成长穗状花序。直径约10毫米;总苞圆管状,苞片质硬,多数,呈覆瓦状排列;管状花,两性,3或4朵;花冠5裂,裂片线形;雄蕊5,花药基部箭形。瘦果倒披针形,扁平而有纵线条;有多数白色羽状冠毛。花期秋季。果期翌年3~4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中山区及低山区的悬岩陡壁上或林边岩石上。分布四川等地。
性味《成都中草药》:”性温,味辛,无毒。”
功能主治治风寒咳嗽,头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峨嵋药植》:”治跌打损伤。”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解毒,治咳,调经活血。”
③《四川中药志》:”治风寒咳嗽,风湿筋骨痛,头风;外用包敷痰症;能坠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风寒咳嗽:青兔耳风加黄糖熬水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久年头风痛:青兔耳风,炖猪脑顶内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青兔耳风
拼音Qīnɡ Tù ěr Fēnɡ
英文名Herb of Rednerve Ainsliaea
别名走马丹、紫背金牛、紫背草、走马胎、土兔耳风、血筋草、罗汉草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红脉兔耳风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insliaea rubrinervis Chang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红脉兔耳风 多年生草本,高约20-60cm。根茎匍匐,须根多数,稍长。叶基生;叶柄长3-11cm,具棕色绒毛;叶片卵状长椭圆形,长3-10cm,宽2-5cm,先端钝尖,全缘呀呈疏波状,基部浅心形,上面绿色,下面苍白,仅具紫红色的脉,两面及边缘皆具棕色绒毛。头状花序排列成长穗状花序;总苞圆筒状;苞片质硬,呈覆瓦状排列;管状花两性,3或4朵;花冠5裂,裂片线形;雄蕊5,花药基部箭形。唐果倒披针形,冠毛羽状,白色。花期秋季。果期翌年3-4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区悬崖陡壁上或林边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等地。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行瘀止痛。主风寒咳嗽;头风痛;牙痛;风寒湿痹;跌打瘀肿;深部脓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1.《峨嵋药植》:治跌打损伤。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解毒,治咳,调经活血。
3.《四川中药志》:治风寒咳嗽,风湿筋骨痛,头风;外用包敷痰症;能坠胎。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