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学怎么学?

发布时间: 2024-01-05 00:00:11
A+ A- 关灯 听书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学习的目的和诉求也不一样,如何学习中医一直也是个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有的人强调看经典,有的人建议师承,有的人是标准化的学院派出身,问题本身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所以没办法给到一个特别好的建议。姑且只能以我浅薄的认知来分享一些我自学的过程中的方法,并结合师兄的一些建议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也只是一家之言,还是建议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第一,先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

有的人可能是学以致用,为了解决问题,给自己或者家人看病。有的人可能是为了考证走医师这条路。还有的人可能是对文化比较感兴趣,把中医当成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去研究,是兴趣驱动,像了解历史和哲学一样。
中医作为一门关乎于生命哲学的,是很容易跟易学,禅修,道家,茶文化等有嫁接和重叠。
还有些人可能自学研究很多年,有的专注医经派,有的专注经方。
总的来说,还是得问问自己学习目的,再有侧重点的去深入。
第二,如何学

个人拙见,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学习目的,最好都要有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医易同源,中医学是构建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古人常说“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建议先对包括但不局限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有一定的涉猎。可以从一些通俗而有趣味的著作看起来,比如央视制作的《百家讲坛》《中国通史》都很值得一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除了读书以外还可以培养一些跟传统文化相关的爱好,比如书法,国画,古琴等。古人言书画养心,养心即为养身。除此之外也可以读一些诗词,养一些花草虫鱼,听听音乐,看似无用有时候也有大用……

想要涉猎更深,还可以读先秦诸子百家的原著。(下方图片来自河南博物院,觉得整理的很全,分享出来)

(一)对于第一类的人群,学以致用,想给自己和家人看病。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个人建议首先找正规的医院去找老中医去辩证,了解自己的体质,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规避致病的因素,找一些适合自己食疗方案综合调理。可以看一些养生堂的节目,或者听听徐文兵,曲黎敏,罗大伦这些老师讲的内容,对自己了解中医文化会很有帮助。

如果还想体系话的学习,按照学院派的教学路径,先学《中医基础》,对中医哲学基础,阴阳,五行等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学《中医诊断》整体的了解一些中医辩证的方法。再学《中药学》《方剂学》(点进去,有课程笔记)对药物性味有个大概的了解,记住一些常用的经方。有些课程在b站能找到资源,或者私信我,我把这些学习资料分享给你。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

想学习一些治疗的方法,比如外治手法:针灸、按摩、熏洗、针刀、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可以线下找一些老师带教。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难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建议结合网络上的名家课程一起看,比如郝万山教授讲的伤寒,刘景源教授讲的温病等,大家可以多听听有不同的老师讲的内容,会有甄别和对比,也更容易加深自己的理解,博采众家之长,如果想要找不到资料的同修,也可以私信我。

(二)对于考医师证的同修,因为我自己没有考过,给不了具体实操性的建议,但是身边有接触过拿到证的朋友,了解到的信息是,对于非科班出身的同修想要拿到医师证,大概有两个路径。

1,考确有专长,这个通过了,再考助理医师,最后考执业医师

2,走师承,每个城市的政策不一样,有的五年,有的三年,跟师结束,有个出师考试。

(三)还有一类,走经方派路线,在这个领域做纵深研究,感谢下午赵师兄把他这些年研究伤寒论的历程倾囊相告。整理了他分享的内容,希望对大家会有帮助。
1,伤寒论名家

现代:黄煌/郝万山/郭生白/胡希恕/刘渡舟/陈瑞春/曹颖甫

古代:柯琴《伤寒来苏集》|尤怡《伤寒贯珠集》|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徐灵胎|陈修园|黄元御

2,学习次序
郭生白《说白伤寒论》《本能论》《伤寒六经求真》
胡希恕(冯世纶)《伤寒论》课程
黄煌 “药人学说”

四诊合参——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胡希恕《胡希恕讲仲景脉学》|陈建国《仲景阴阳脉法》|《折衷派腹诊》|王叔和《脉经》|李士懋《平脉辨证脉学心得》|王雨三《治病法轨》

 

中医百草林为您推荐

中医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