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第十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脹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幹。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沖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沖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向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沖。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於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註心中。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踹(腨)。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腨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註胸中。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幹。咽腫。上氣。嗌幹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發。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註肺。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幹。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兩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發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氣。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誌先死。誌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於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雷公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
雷公曰。細子無以明其然也。黃帝曰。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註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傷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註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瘖。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者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罷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亦所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