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蒜(中药材)
收藏
|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回回蒜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产于东北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江苏、湖北、云南、广西等地。
中药名称回回蒜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RANUNCULI CHINENSIS
别 名水胡椒、蝎虎草、黄花草
所属功效类
杀虫止痒药
科毛茛科
分布区域产于东北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全草。(《中华本草》)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干燥带根全草。(《北京市中药饮片切制规范1974版上册》)
分布产地
产于东北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江苏、湖北、云南、广西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中华本草》)
夏季采收,去净泥土,晒干或鲜用。(《北京市中药饮片切制规范1974版上册》)
药材性状
全草长15-50cm。茎及叶柄均有伸展的淡黄色糙毛。三出复叶,黄绿色,基生叶及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长3-12cm,小叶2-3深裂,上部具少数锯齿,两面被糙毛。花序花疏生,花梗贴生糙毛;萼片5,狭卵形;花瓣5,宽卵圆形。聚合果长圆形,直径6-10mm;瘦果扁平,长3-3.5mm,无毛。气微,味淡。有毒。(《中华本草》)
本品全株密被淡黄色的长柔毛,叶为三出复叶,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广卵形。夏季枝端开黄色小花。聚合果卵状长椭圆形,瘦果达七十个。地下具多数须根。味辛。(《北京市中药饮片切制规范1974版上册》)
性味归经
辛、苦,温,有毒。(《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解毒退黄,截疟,定喘,镇痛。(《中华本草》)
解毒消炎,引赤刺激。(《北京市中药饮片切制规范1974版上册》)
药材主治
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疮癞,牛皮癣,疟疾,哮喘,牙痛,胃痛,风湿痛。(《中华本草》)
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鼻塞者治云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北京市中药饮片切制规范1974版上册》)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外敷患处或穴位,皮肤发赤起泡时除去,或鲜草洗净绞汁涂搽,或煎水洗。内服:煎汤3-9g。(《中华本草》)
用药禁忌
本品有毒,一般供外用。内服宜慎,并需久煎。外用对皮肤刺激性大,用时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纱布。(《中华本草》)
贮藏保存
贮干燥容器内,专库(柜)保存,置阴凉干燥处。(《中华本草》)
装袋内,专库(柜)保存,置阴凉干燥处。(《北京市中药饮片切制规范1974版上册》)
中药配伍
1.治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①用回回蒜全草9g,加苦马菜3g,蒸水豆腐服食。②慢性肝炎用:水杨梅兑红糖煮食。(《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2.治牛皮癣:鲜回回蒜叶捣烂,敷患处。(《内蒙古中草药》)
3.治赤白痢疾:野桑椹、刺黄柏、土木香、拳参各9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
4.治牙痛:将鲜品捣烂,取黄豆大,隔纱布敷合谷穴,左痛敷右,右痛敷左。(《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5.治疮癞;水杨梅煎水外洗。(《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中药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喷淋闷润,切段,干燥,过筛。(《中华本草》)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喷洒清水均匀,闷4-8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切段,过筛,将不合格的段反复操作,掺匀,晒干或烘干,过净土末,入库即得。(《北京市中药饮片切制规范1974版上册》)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全草为引赤刺激剂,并用治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
2.《陕西中草药》:“降血压,截疟,消炎退肿,退云翳。主治高血压症,疟疾,哮喘,食管癌,恶疮痈肿,角膜云翳。”
3.《内蒙古中草药》:“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原标题:回回蒜词条标签:茴茴蒜,回回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