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枝(中药材) 收藏 | 0

发布时间: 2024-01-05 12:05:19
A+ A- 关灯 听书

黄水枝(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黄水枝为虎耳草科植物黄水枝Tiarella polyphylla D. Don的全草。4-10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产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药名称黄水枝
中药学名(拉丁名)HERBA TIARELLAE POLYPHYLLAE
别 名博落、高脚铜告牌、紫背金钱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科虎耳草科
分布区域产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

来源
本品为虎耳草科植物黄水枝Tiarella polyphylla D. Don的全草。(《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4-10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中华本草》)

药材性状
根茎细圆柱形,直径3-6mm。表面褐色,具多数黄褐色鳞片及须根。茎细,圆柱形,有纵沟纹,长22-44cm,直径3-6mm,灰绿色,被白色柔毛。叶多破碎,基生叶卵圆形或心形,长2-8cm,宽2.2-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不整齐钝锯齿和腺毛,上面疏被腺毛,叶柄长5-15cm,被长柔毛和腺毛;茎生叶较小,掌状脉5出,较明显,叶柄短。有时可见枝端有总状花序,密生腺毛,有的可见蒴果,长约1cm,具2角。气微,味苦。(《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苦、辛,寒。(《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疮疖,无名肿毒,咳嗽,气喘,肝炎,跌打损伤。(《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1.治疮疖,无名肿毒:黄水枝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夏枯草15g,银花藤15g。水煎服。并用鲜黄水枝全草捣烂外敷患处。(《四川中药志》1982年)
2.治黄水疮:黄水枝叶6g,龙葵叶6g,木芙蓉叶6g,黄柏6g,枯矾6g。研细末,掺患处。(《四川中药志》1982年)
3.治咳嗽气急:(黄水枝)全草30g,芫荽菜12-15g。水煎,冲红糖,每日早晚饭前各服1次。忌食酸、辣、芥菜、萝卜菜。(《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无名肿毒,疮疖,肝炎。”

2.《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疮疖肿痛,肝炎,咳嗽气喘。”

原标题:黄水枝词条标签:黄水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