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芪(中药材)
收藏
|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主产于甘肃岷县、岩昌、武都、临潭等地。
中药名称红芪
中药学名(拉丁名)HEDYSARI RADIX
别 名纳洼善马、真盘子、岩黄芪
所属功效类
补虚药
科豆科
分布区域主产于甘肃岷县、岩昌、武都、临潭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干燥根。(《中国药典2015》)
分布产地
主产于甘肃岷县、岩昌、武都、临潭等地。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中国药典2015》)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少数支根痕,外皮易脱落,剥落处淡黄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环浅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中国药典2015》)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肺、脾经。(《中国药典2015》)
药材功效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中国药典2015》)
药材主治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中国药典2015》)
用法用量
9-30g。(《中国药典2015》)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中国药典2015》)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6-8列细胞。栓内层狭窄,外侧有2-4列厚角细胞。韧皮部较宽,外侧有裂隙,纤维成束散在,纤维壁厚,微木化;韧皮射线外侧常弯曲。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其周围有木纤维。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合草酸钙方晶。
粉末黄棕色。纤维成束,直径5-22μm,壁厚,微木化,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增厚。草酸钙方晶直径7-14μm,长约至22μm。具缘纹孔导管直径至145μm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19μm;复粒由2-8分粒组成。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芪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一丙酮(1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中国药典2015》)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中国药典2015》)
道地性
秦药
原标题:红芪词条标签:多序岩黄耆,红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