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清(中药材) 收藏 | 0

发布时间: 2024-01-05 12:06:04
A+ A- 关灯 听书

见血清(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见血清为兰科植物脉羊耳兰Liparis nervosa (Thunb. ex A. Murray) Lindl.的全草。7-10月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产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中药名称见血清
中药学名(拉丁名)
别 名立地好、毛慈姑、岩芋
所属功效类止血药
科兰科
分布区域产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脉羊耳兰Liparis nervosa (Thunb. ex A. Murray) Lindl.的全草。(《中药大辞典》)
本品为兰科羊耳蒜属植物脉羊耳兰Liparis nervosa (Thunb. ex A. Murray) Lindl.的干燥全草。(《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分布产地
产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中药大辞典》)
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药材性状
本品根状茎上着生细长的须根数条。假鳞茎圆柱形,长2.5-7cm具节,基部有灰白色膜质叶柄残基。单叶互生,2-5片,黄绿色,质薄,略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2cm,宽2.5-6cm,先端渐尖,基部成鞘状抱茎,脉3-7条。总状花序顶生,常可见宿存的蒴果;蒴果纺锤形,黄白色,长0.8-1.5cm,宽0.4-0.6cm。气微,味苦。(《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性味归经
苦,凉。(《中药大辞典》)
苦,寒。归心、肝、胃、肺经。(《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药材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中药大辞典》)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药材主治
主治胃热吐血,肺热咯血,肠风下血,崩漏,手术出血,创伤出血,疮疡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中药大辞典》)
主治胃热吐血,肺热咯血,热毒疮疡,蛇咬伤。(《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研末,每次9g。外用: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中药大辞典》)
6-15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贮藏保存
置通风干燥处。(《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药材鉴别
本品粉末棕黄色或棕褐色。表皮细胞表面观呈连珠状增厚。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环纹导管,直径5-30μm。草酸钙针晶较细,长25-80μm,多成束存在。(《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中药配伍
①治肺病吐血:见血清二至四钱。作煎剂或泡酒饮。(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小儿惊风:见血清七至八钱。水煎服。

③治疖肿:见血清捣烂外敷。

④治蝮蛇咬伤:见血清四株,水煎;冲滴水珠(研末)一钱,顿服。另选用金银花、野菊花、苦爹菜、青木香、羊乳、三叶青等三至四味各三至五钱,水煎服,每天一至二剂。外用滴水珠、七叶一枝花、大黄等研末,醋调搽肿处。(②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中药炮制
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四川省中药材标准2010年版》)

药理作用
止血作用:用活性炭处理过的水煎剂(1:1),敷于局部,对切断狗、猴股动脉或截断麻醉狗后肢引起的出血,有止血作用。对兔肝、脾切口,4min止血,4-12d后无继发出血,切口上有一层薄膜覆盖,药物已被吸收,基本上无粘连。体外试验,能使人和兔抗凝血液的红细胞凝集。缩短全血凝结时间。(《中药大辞典》)

毒性
大鼠每天腹腔注射上述制剂1ml,前10d体重逐日增加,后10d体重稍减轻,未有死亡。肌肉注射1ml后2d解剖,局部肌肉呈微红色,6d后即消失。(《中药大辞典》)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血,凉血,止血。治牙痛。酒泡服治跌打损伤。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补肺止血。

3.《四川常用中草药》:生新散瘀,清肺,止吐血。治各种吐血,劳伤咳嗽,肺肾阴虚咯血,肠风下血,红崩,拔脓生肌,刀伤。

4.《贵州药植目录》:治劳伤,小儿走子,搭背。

原标题:见血清词条标签:见血青,见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