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中药材)
收藏
|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苦丁为菊科植物台湾莴苣Lactuca formosana Maxim.的干燥根或全草。春、夏间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等地。
中药名称苦丁
中药学名(拉丁名)
别 名小山萝卜、龙渣口、叉头草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科菊科
分布区域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台湾莴苣Lactuca formosana Maxim.的干燥根或全草。(《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等地。
入药部位
根及根茎、全草
采收加工
春、夏间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湿,活血。(《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疔疮痈肿,咽喉肿痛,疥癣,痔疮,蛇咬伤,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中华本草》)
中药配伍
①治疮疖痈肿:(苦丁)全草9g,连翘、野菊花、金银花各30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②治指疔:(苦丁)鲜根适量。洗净捣烂,略加轻粉少许,研匀,涂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
③治皮肤癣疥:(苦丁)鲜草捣烂,混合猪油,包于纱布内,擦拭患部,每日2-3次。
④治慢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台湾莴苣全草60g,红花3g,桃仁9g,大血藤30g。黄酒与水合煎服,每日2次。
⑤治乳痈:(苦丁)鲜根捣烂外敷。
⑥治痔疮:(苦丁)全草1握。煮汤洗拭,每日2次。
⑦治毒蛇咬伤:(苦丁)鲜根捣烂,加入少量雄黄搅和,敷于伤口周围。另用根或全草30-60g。水煎服(或用鲜草捣烂,以开水冲服)。
⑧治跌打伤,吐血:(苦丁)全草30g(鲜草90g),瘦猪肉30g。煮汤服。(2-8方出自《食物中药与便方》)
相关论述
1.《草木便方》:“苦。”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寒,味苦,无毒。”
3.《浙江药用植物志》:“苦、寒,有小毒。”
4.《草木便方》:“解毒,散热,清火,利筋骨。治中恶,羊疔,同蕌用。蛇伤起皰,捣涂。”
5.《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调经种子。”
6.《浙江药用植物志》:“清热解毒,祛风湿。治扁桃体炎,乳腺炎,风湿性关节炎,疥癣,痔疮,毒蛇咬伤。”
7.《食物中药与便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适用于一切疮疖痈疽,无名肿毒等各种感染化脓性炎症。也有用治阑尾炎者。”
原标题:苦丁词条标签:台湾莴苣,苦丁